留德海归:辞职创业走正途
发布人:未知
2018-02-26
从不务正业、挥霍天赋的后进生,到执着于艺术真谛的画者;从德英两国留学归来的海归,到与工作环境格格不入的愤青;从西装革履的广告人,到悠然自得的文身设计师——自称“温室里花朵”的沈延没遭遇过什么人生波折,在他看来,极端完美主义是设计师的必备素质,文身的人都是“对自己有要求的人”。 画画天赋来自骨子里的基因 《青年参考》记者刚到沈延的文身设计工作室时,他正坐在宽大的书案后忙得不亦乐乎,连头都没顾得上抬。他漂亮的小助手王光蕾告诉记者,沈延每次发微博、微信都会字斟句酌地措词很久,周围的人话都不敢说。 “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。”王光蕾总结道,尽管在平常生活中他没什么正形,酷爱看电影、听相声、打麻将,不但跟画画不沾边,更是俗得可以。沈延也觉得自己是极端完美主义者,甚至到了狭隘的地步。 吃“艺术设计”这碗饭,沈延认为,自己的价值在于喜欢再创造。他说:“作品完成后,永远都会感到遗憾,越认真越觉得不够。设计师必须有这么一点基本素质。” 对画画,沈延坚信自己有天赋,最明显的表现就是“眼睛毒”,看什么东西,“一眼就知道落到纸上是什么样子”。 在广告公司当艺术总监时,下属拿印好的名片给他看,他准确地看出有一条横线没居中。 在沈延看来,这种天赋来自骨子里流淌的基因。他爷爷是国民党军官,画画写字几乎可以“自成一家”;父亲15岁带队下乡,因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,打动了军队的高官。 沈延自己从3岁半开始画画,拿半透明的纸临摹《岳飞传》小人书,邻居的夸奖让他很得意。上课无聊时,他也总将课本、课桌画得到处都是。只不过那时他喜欢日本漫画,师长却觉得“不入流、不是艺术”。 如今,他又坚信5岁的儿子继承了这种天赋。不久前,iAcro改装车俱乐部的朋友,请这位小艺术家“出山”画了一张5周年纪念活动的海报,他觉得比专业广告公司做得“更有想象力和灵气”。 一次偶然走上正确的道路 上大学之前,沈延没想过要吃画画这碗饭。当时十七八岁的他狂热地喜欢打篮球,一心想考体育院校。这个身高1.74米的沈阳小伙没想到,那年体育院校的录取分数线“高得出奇”,他算上国家一级运动员的加分都不够。 “怎么办?总得有大学上啊。”沈延回忆道,勉强能跟他的特长搭得上的鲁迅美术学院,似乎成了惟一选择。当时,他还没接受过任何美术专业训练,在学校旁边的小培训点临时抱佛脚地学了7个半小时后就进了考场,居然真考上了。 大学毕业后,他来到父亲朋友的民办美术馆帮忙,接触了许多当代艺术。在那里,这个自认画了十几年画又科班出身的男孩突然意识到,他既不理解当代艺术,也“不是个画画的人”。 “常识缺得太多。如果想在这条路上走下去,就必须把缺的东西补起来。”2000年,沈延决定出国留学,拓展视野。 被英国拒签两次后,2002年,沈延在父亲好友的推荐下,来到德国汉堡国际传媒艺术及新媒体设计学院,学习艺术设计专业。当时,他一句德语也不会,满分150分的高考英语也只考了60多分。 刚到德国,连路牌都不认识的他“整个人都崩溃了”。
上一篇:专家分析海归就业形势
下一篇:海归金融硕士做起洗车生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