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期过高是海归求职难的症结所在
发布人:未知
2018-02-26
据统计,美国金融专业的中国硕士留学生,归国后平均第一次就业率只有60%,起薪在3000~4000元。海归求职到底难在何处?职场前辈又是如何看待海归呢? “大龟”“小龟”境遇不同 刚刚从求职大战中胜出的李同学,回顾过去8个月的经历,用上了“不堪回首”4个字。这名拿着国内顶尖高校硕士学位的90后女生,向《青年参考》记者“吐槽”:找工作之初“还没战死,险些吓死”。 “去咨询公司面试,左边的是斯坦福硕士,右边是哥大硕士,还有一群加州伯克利的毕业生在窗边旁若无人地攀交情。等候室就像海归精英聚会,让我觉得自己土鳖到家了,一点信心都没有了。” 然而,在与“无处不在”的海归精英“交手”几次后,李同学发现,有些海归的竞争力并不强。“现在想想他们那么夸张地炫耀海外经历,也是为自己壮胆吧。” 当国内高校毕业生对海归抢饭碗心怀怨怼的时候,海归群体也在大呼“就业难”。2013年年底的一组数据显示,只有65.3%的海归在回国3个月内找到工作;3~6个月找到工作的占21.0%;6~12个月找到工作的占8.2%;还有超过5%的海归需要1年以上的求职时间。 然而,在对这个数据进行细分之前,我们并不能断定海归求职已陷入困境。海归群体天然划分为“大海龟”和“小海龟”。名校毕业、有3年以上海外工作经历、出国前在国内职场已小有成绩的留学人员,通常被称为“大海龟”。 相应地,一直在读书、没有实习和就业经历、毕业后立刻回国求职的留学生,无论毕业于常春藤名校,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大学,都只能算作“小海龟”。 已经工作3年的李先生告诉记者,根据他的观察,身边的“小海龟”同事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工作能力。在他看来,真正在职场上有说服力的,是那些在国内取得职业成就,随后出国读MBA的“大海龟”。 “这些人是全球流动的,根据全球的机会调整自己。他们在世界任何国家都会找到不错的工作,并且做得很好。只是碰巧中国有适合他们的工作机会,而且碰巧他们的家乡在中国。”李先生认为,就业环境对留学人员“看人下菜碟儿”,是市场的正常调节,因为海归整体含金量正在下降。“留学的出口松了,求职的入口自然就紧了。” 现实的错还是预期的错? 刚刚从英国硕士毕业回国求职的肖同学,对于理想工作的预期包括不错的收入、职业发展和上升空间,能提高自身能力的培训机会,能获得社会的尊重,相对好的福利,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先进的工作设备。 肖同学告诉记者,他理想的薪资水平是月薪两万。 在私企工作3年的李先生认为,肖同学的薪资要求不离谱,但是作为刚入职的新人,只有投行等高强度的行业能达到这个水平。而刚刚找到工作还没有入职的李同学告诉记者,她身边的同学平均月薪在6500元左右。招募应届毕业生的职位中,月薪过万已经是少有的高薪酬了。 留学中介机构启德教育2014年10月发布的《2014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》称,收入水平是海归求职时最看重的因素。然而,相关数据显示,36.5%的海归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,年薪不足4万元,67.2%不足6万元。 求职1个月后,肖同学对薪资的底线降到了月薪4000元。 2004年从英国学成回国的张女士已经从职场新鲜人,进化成“白骨精”。讲起回国找工作的经历,她仍然表示“受伤的感觉忘不了”。“当时海归还不像现在这么多,我去北京的人才招聘会,居然还要买门票!” 张女士在英国获得了电子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,本来以为回国后会被争相聘用,自己只需从候选公司中挑待遇最好的,没想到人才市场上的招聘专员对她爱答不理。“当时我觉得挺不能接受的,心理特别不是滋味儿,有一段时间意志消沉,不想找工作了。”
上一篇:2016留学生落户北京完全攻略
下一篇:天津滨海新区专家:“海归”谋职别只看薪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