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四川】十六条政策为科技人员走出体制打开了
发布人:未知 2018-02-26
科研人员创业,如何度过过渡期?如何激活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?《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》(简称“十六条政策”)近日正式下发。“十六条政策”把激励科技人员积极性放在优先位置,紧紧围绕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励中的政策缺位问题,针对对外人才引进、对内人才激励打出一系列组合拳,这对四川的科技人员可谓重大利好,有助于让他们真正实现“名利双收”。 “十六条政策”同时落地,充分展现出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力度之大,信心之足,堪称前所未有,在制度体制上的“破冰”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。同时也能看出,在人才就是第一生产力的背景下,社会上尊重人才、激励人才的氛围日渐浓厚,科技人才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,干事创业的条件在改善,有利于潜能的挖掘和发挥。不得不说,这是一种好现象,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创新创业热潮的到来,进一步发展生产力,破解经济下行压力等困境。 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,其实并不困难,关键要解决好三个问题:一是要引得来,二是要留得住,三是要让科技人员愿意创新创业。四川省对“千人计划”中的优秀人才最高200万安家费和团队500万元的项目资助,解决的就是引得来的问题;考职称,评职称,不以论文为限制性条件,解决的就是留得住问题;过渡期间社保由原单位“兜底”,最长时间延至6年,则为科技人员走出体制创新创业打开了一扇门。 众所周知,当前束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最大障碍,不是经济,也不是实力,而是体制,只要是体制内人员,一直以来都被禁止干“第二产业”,创新创业办公司自然属于禁止范围之列。这种弊端,自然造成体制内大量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才能的埋没,有的人一辈子为了“稳定工作”而在机关单位默默无闻“撞一辈子的钟”。如果将这些科技人员解放出来,给他们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,无论是对他们实现自身价值,还是激活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,都是双赢之举。 但也应注意到,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,也要严格审查相关资质及创新创业潜能,防止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打着创业旗号,骗取相关补贴资金,污染了整个创新创业的环境。